写在开始

  近些天来,学业上的任务极其繁重,一周七天近乎每日都是早八晚十点半,这无形中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,人越是在高压高负担时,却越是想释放自己的惰性,而惰性又会使人加压,形成负循环。在这种高压下,我似乎确实也变得有些“失魂落魄”了。这时,黄山出现了,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:“来吧,推开耳边的嘈杂音讯,放下心中的纷扰思绪,来看看我吧!”

是该来了。

初探黄山

  古人之观于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虫鱼、鸟兽,往往有得,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,我也不例外,比起人文景观,我更愿意在探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不断领略与进步。前段时间,得闲拜读了徐霞客先生的游记,知先生曾二度游历黄山,对黄山有极高的评价:“有奇若此,前未一探,兹游快且愧矣!”加之常听人言道:“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”,使我对黄山产生了极大的憧憬。人在安徽,怎能不去一次黄山呢?说走就走,即刻出发。出发的车票是第一天晚上六点买的,高铁是当天晚上八点二十的,回到家中收拾收拾便出发了,在黄山北站与小伙伴们碰了头,稍作寒暄,便倒头就睡。
  次日早六点半出发,坐大巴疾驰五十公里到达黄山南大门,前山无票,我们便准备从后山上山,乘坐摆渡车到达云谷寺,这山路十八弯,各个弯都几近一百八十度,坐在车上左摇右晃之际,还不忘惊叹司机技术高超...摆渡车停靠云谷寺,本以为此处就是我们登山之路的起点,万万没有想到从这步行上山,居然需要2~3个小时,本就打算一天特种兵行程,考虑到时间不够,遂乘云谷索道上山。
  我在下图提供了我们总体的黄山徒步流程,踏足过的路线由黄与绿色的箭头表示,大概是这样的:“云谷索道上山,过石笋矼,登始信峰,再登狮子峰,经过排云亭,下一环、二环,至西海大峡谷谷底,再乘网红小火车,直上天海,天海再达光明顶,从光明顶下来后,途经已关闭的莲花峰,到达迎客松,从迎客松旁的玉屏索道下山。”我发现,这与其他的登山运动似乎有所不同,比如衡山、庐山、武功山、明月山之类,都是独峰往上,而黄山则是群峰错落,分别在很多不同的位置,导致爬一会儿又下一会儿(或者是坐缆车上山导致的错觉)。我一开始对此感到不屑,甚至都认为没有以往爬山的感觉,这种感觉随着登山进程而逐渐流逝,直到我走过二环底的西海大峡谷时,终于不再嘴硬,从彼时的健步如飞,到此时的颤颤巍巍,虽如此,但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。
黄山徒步路线
  我对黄山之景大都是走马观花,以至于今日已有许多画面想不起来了。登黄山之日,天气甚好,初见黄山时,惊觉:“四顾奇峰错列,纵壑纵横,真绝处也!”此时尚觉浑身轻松自在,有暇观山赏水,这里拍拍,那里拍拍,随着不断地推进,我身上的负重(10KG)对我起到了“致命”的伤害,到后来纯靠意志力再往前时,便眼中只有路,没有景了。即便如此,我也对黄山产生了深刻的印象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异常陡峭的路段,尤其在下西海二环与上莲花峰那一段,在攀莲花峰时,有一段非常陡峭的路左右都没有护栏,最后不得不手脚并用“爬”了上去;黄山的奇松也时常吸引着我的注意,一路上松树林立,似乎相同却又不同,日光下,每颗松都有独特的影子,循路而去,我看到了在此矗立千年的迎客松在等待着我的到来;一路上,我对黄山不同的石头也颇感兴趣,这些形态别致的怪石星罗棋布,点缀在波澜壮观的黄山峰海中,印象最深的是“猴子观海”与“梦笔生花”,虽不能说栩栩如生,但细细琢磨,确有其味。
些许风景
些许风景

写在最后

  虽然这次徒步黄山绕着最大的圈探了一遍,但还是挺遗憾的,两大主峰天都峰与莲花峰都已关闭,仅仅登上了光明顶,这远远还不算登顶,同时虽然天气晴朗,风轻云淡,但看多了之后难免觉得千篇一律。真想看看多面的黄山呀!有朝一日,我还会再临黄山,爬上天都峰与莲花峰。

  黄山,别忘了我们的约定呐!

最后修改:2024 年 12 月 14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